世界上最神秘、最古老的图案应该是太极八卦图,它被冠有无字天书之称。而最神奇的东西莫过于陀螺,小到普通的玩具、大到天体以及各种高端仪器上都有它的身影。其实飞碟的原理也与它们有着密切关联,所以在此称它为太极飞碟。
太极八卦图应该是飞碟原理的示意图,它的参悟需直观、联想、辩证等形式来研究与领悟。第一层外环代表飞碟的外罩,有采集能量、分化阻力等功效,第二层环代表真空罩,实现座舱无阻力运转空间,创造低能量损耗等目的,第三层环代表座舱罩;阴阳鱼代表阴阳、电能的正负电、惯性轮环正反面、速度快慢等;阴阳鱼眼代表偏心轴的位置;由阴阳部分所构成的S形是由惯性轮环正反面交替转换产生两个1/2圆周进动性轨迹构成;而且太极八卦六十四卦的演算与电子计算机的运行机制又都是二进制的形式…
太极飞碟的运动规律又遵循陀螺的运动效应:
1、定轴性:可以按自身轴线旋转,速度越快越稳定不易倾斜摇晃;
2、进动性:可以按一个轴实施公转运动;
3、产生离心力:陀螺自身轴线约与重力线平行快速旋转时能够分化它本身的重力产生离心力,如果是一个中空的陀螺旋转时,在它的内部还能够模拟产生微重力或重力环境;
4、产生移位:旋转中的陀螺体当边缘某一点受力不平衡时它就会快速产生移位,部分动能转化成势能,如:旋转的陀螺主动或被动与物体接触后会立刻产生漂移,产生势能;有些受力点也可以作为临时偏心轴位置,利用偏心轴运动特性也可以控制陀螺势能的方向,如:试着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轻轻捏着旋转中陀螺的上下表面,由于惯性作用陀螺就会以手指的施力点作偏心轴运动,松开手指后陀螺就会快速移位产生势能。
太极飞碟的能量来自宇宙中恒星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如:利用碳纳米管隐形材料可以把光线99.99%全部吸收后转变成热能,宇宙中电磁波可以利用“人造黑洞”吸收后转变成热能,再利用新型合金Ni45Co5Mn40Sn10把热能直接转化成电能),也可以把飞碟上乘员的排泄物(如:粪便利用瓦氏菌MR-1转化为氢,二氧化碳可以利用镍和钯作为金属电催化剂转化成多用途的一氧化碳或甲醇。)作为能量来源,也可以碟载其它的发电设备或电能储存设备作为辅助能量的补给。
太极飞碟的形状就像体育运动项目掷铁饼中所用的铁饼,只是有些上鼓下平而以,此特征使它的舷载面可以达到最小,翼展达到最大,飞行时波阻会相对较小。飞碟的外罩和多个座舱利用共轴反向旋转的电机驱动,能够自动抵消彼此旋转时所产生的反扭矩,让中心轴自动保持不旋转状态,外罩和座舱旋转时会遵循陀螺的运动效应1和3的特性。在透明真空罩的作用下旋转的座舱也可以把电能转换成动能高效储存起来。
如果在飞碟的中心轴内磁悬浮轮环和飞碟的座舱边缘附近设置多个自动控制的电磁力振击器,每一个短暂瞬间通电都会对磁悬浮轮环和飞碟的座舱产生作用力,从而改变旋转中它们的边缘某一点受力不平衡,使飞碟产生移位,此时遵循的是陀螺的运动效应4的部分特性,并且此电磁力振击器能够把所受到的反作用力分化掉,因为它可以在飞碟的中心轴上做摆锤运动。
在飞碟中心轴的中心内部还设有一个万向施力器,它主要由球形自动舵盘、万向支架罗盘、惯性轮环、旋转摆臂轴、电磁力振击器等部件构成,球形自动舵盘组装在飞碟的中心轴的中部可以以飞碟中心轴线做360°自动旋转,万向支架罗盘的旋转轴安装在球形自动舵盘内与球形自动舵盘的中心轴线垂直交叉,万向支架罗盘旋转轴可以360°自动旋转,旋转摆臂轴的B端组装在万向支架罗盘的中部圆心处,可以以万向支架罗盘圆心点做360°自动旋转,惯性轮环利用电动机驱动,电动机的定子安装在旋转摆臂轴的A端上,惯性轮环高速旋转时会产生巨大的惯性,电磁力振击器安装在万向支架罗盘的圆心位置,当电磁力振击器吸附住高速旋转的惯性轮环时,惯性轮环就会共同带动旋转摆臂轴以振击点位做偏心轴运动,旋转到要施力的方向就自动切断电磁力振击器的电流,根据陀螺运动效应4的部分特性,惯性轮环的部分动能将转化成势能对飞碟产生巨大的飞行拉力,电磁力振击器应该在旋转摆臂轴自动旋转到离施力方向约相差90°角时吸附住高速旋转的惯性轮环,万向施力器可以由多个万向支架罗盘、惯性轮环、旋转摆臂轴等部件并排组合在一起,共同使用其中一个万向支架罗盘的旋转轴,它们的惯性轮环就可以交替往返工作了,而且各个惯性轮环的转向、转速和旋转摆臂轴运动的速度等根据动力系统的需求可以相互协调运转,由于万向施力器可以向任意方向施加惯性推力,所以它们既可以控制飞碟运动轨迹,又可以发挥反重力作用,也可以共同为飞碟实施加速度或减速度,由于采用的是动能直接转化势能所以速度更快也更加节能;万向支架罗盘也可以自动调整惯性轮环的中心轴线与所受重力线的角度,当惯性轮环快速旋转时就可以产生进动性,旋转摆臂轴自动控制在某处不动时,惯性轮环产生的进动性就会影响飞碟的飞行速度和方向,如果惯性轮环正反面交替向上和旋转摆臂轴适时自动控制在某处不动时,飞碟就会呈S形轨迹前进飞行,此时遵循的是陀螺运动效应2的特性。万向施力器所工作的地方也是密封的模拟真空环境。万向施力器的功率大小与惯性轮环的质量和旋转的速度成正比。
太极飞碟飞行高度控制主要由空气压缩机产生的旋转气旋完成,类似于气垫船气囊中产生的旋转气旋。特制喷束器也可以辅助控制飞碟飞行高度,它主要以飞碟上乘员的排泄物(粪便利用瓦氏菌MR-1转化为氢,二氧化碳可以利用镍和钯作为金属电催化剂转化成多用途的一氧化碳或甲醇。)作为能量来源。
目前,世界上的飞行器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其设计都不是最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因为飞行速度越快空气对它们产生的阻力也就越大,噪音也很大,而且极易被肉眼和雷达发现,还受到能量和星体引力影响,不能做太长距离或星际航行,并且都是一次性把能量消耗掉,没有间接被储存再次转化被利用,航天飞行达到预定天体减速度时又会消耗更多的携带能量(火箭反向推进制动),所搭载的人和物品的质量并没有被充分开发和利用起来,在变速加速度时、变速减速度时或失重环境下对飞行员身体影响非常大,同时又不具备在水面航行和在水里潜行,对起飞和降落等条件要求都很高,在飞行时还怕撞到异物,飞行器产生的重力也不能分化和减少,所以起飞上升时就会耗费太多的能量,飞行器从外太空进入大气层时又会直接与空气产生剧烈的摩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性能不够安全稳定,并且它们都使用蛮力,没有更好地利用惯性和借用大自然的能量而使用巧劲。
飞碟采取的是碟形设计舷载面可以达到最小,翼展可以达到最大,飞行时波阻就会相对较小;飞碟利用电能驱动几乎可以达到无声无息飞行;飞碟的外罩利用吸收光线的隐形材料设计,所以能够不易被观测到;飞碟主要利用宇宙中恒星的能量,并且有多种形式储存和相互转化,飞行时采取的又是电能先转化成动能,动能再转变成势能,利用势能飞行特别节省能量,因此可以实现长距离或星际航行;飞碟要由急速飞行状态瞬间变成悬停状态可以借鉴陀螺的运动效应,让飞碟的中心轴线与天体重力线自动调控到保持平行,万向施力器控制飞碟先保持螺旋飞行轨迹,也就是飞碟受天体引力影响逐渐产生定轴性旋转,而且空气的阻力可以促进飞碟外罩旋转把动能转化成电能储存再利用;飞碟座舱内所塔载的人和物品虽然增加了座舱总体质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旋转时惯性动能的储存量;飞碟座舱旋转时会把部分重力分化成离心力,能够使飞碟上升克服重力更加轻松;座舱旋转所产生的模拟微重力或重力环境对飞行员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飞碟在变速加速度时或变速减速度时飞行员就不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了;飞碟旋转的外罩和产生的旋转气旋对飞碟从外太空进入大气层时可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轻易弹开或改变接近飞碟异物的轨迹…
综合太极飞碟的诸多特点,有利于建立起一个微生态环境系统,在广阔的宇宙中遨游时,我们就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了。
(说明书附图)
图1是飞碟的侧视图, 图2是飞碟的俯视图 。
图1中(1)自动控制进气孔叶片(2)飞碟的特制外罩(4)万向支架罗盘(6)透明真空罩(7)转子电机(8)外转子电机(9)惯性轮环(10)进入座舱的舱门(11)磁悬浮轮环(12)电磁力振击器(13)转乘舱道(14)飞碟的座舱(15)飞碟的中心轴(16)转子电动机(17)万向施力器(18)特制喷束器(19)飞碟的座舱(20)电子观测器(21)空气压缩机(24)自动控制排气通道(25)球形自动舵盘
图2中(2)飞碟的特制外罩(3)旋转摆臂轴的A端(5)旋转摆臂轴的B端(15)飞碟的中心轴(22)飞碟座舱位置(23)旋转摆臂轴(25)球形自动舵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