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1、课题来源:“绿肥-水稻化肥减施技术研究”(桂农科2018YM28)由广西农业科学院下达,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承担实施。 2、课题实施背景:充分利用冬闲田轮作绿肥是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南方红壤生态系统健康持续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广西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广西作为南方的双季稻主产区,其绿肥轮作以水稻为主,并兼顾红薯、豆类等经济作物,形成了“早稻-晚稻-绿肥”、“早稻-红薯-绿肥”、“早稻-黄豆-绿肥”等轮作模式。长期早稻-晚稻-绿肥轮作与早稻-晚稻-冬闲相比,绿肥还田不仅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 加速土壤矿化,促进水稻增产,同时降低田间杂草密度,减少早稻期间田间杂草的种类。如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作为紫云英传统种植区,采用绿肥混播、以磷增氮、稻草覆盖等方式,其绿肥鲜草产量约6万kg/hm2,后期水稻化肥减施10%~20%,其“绿肥+超级稻+再生稻”的模式,实现了水稻总产超过1 500kg“吨半粮”的目标。因此,开发水稻绿肥轮作田间管理系统,可以为发展稻区绿肥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清洁稻米的生产。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明确了水稻-绿肥轮作的技术要点,包括绿肥播种技术、绿肥高产栽培技术、绿肥适宜翻压技术、水稻化肥减施技术、水稻田间管理等技术,该系统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提供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水稻-绿肥轮作田间管理系统。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利用本系统,可掌握绿肥播种和田间高产的管理方法、绿肥翻压方式、早稻种植技术,操作便捷,省工省时。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光、水资源丰富,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月平均气温为11~26℃,而年最冷月气温为8~13℃,为苕子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且雨量充沛,冬季降雨量一般为40~280mm,占全年降雨量的4%~14%,有利于绿肥满足怕旱忌渍的生长要求。广西每年有近13万hm2中稻田,100万hm2的双季稻田,水稻收获后,适宜种植绿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绿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和发展动力。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发布了《发展绿肥生产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同年,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在《广西日报》刊登的《让绿肥“红”起来——从广西绿肥生产止跌复活进一步突破瓶颈》一文提到“在冬闲田大力推广绿肥种植,集中解决种子和绿肥高产栽培两大关键问题”。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厅、农业厅、审计厅、统计局联合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暂行办法》,规定耕地土壤改良与培肥经费纳入各县财政预算,投入经费不少于15元/hm2。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发布了《2017年广西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建立绿肥种植核心示范区,补贴标准为3 000元/hm2。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分别发布《2018—2020 年全区绿肥生产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肥生产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了以培肥地力和绿色增产为目标,以多能化应用和提升效益为切入点,以美丽乡村和美化田园为着力点,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为创新点,以新型经营主体和创新发展模式为落脚点的关键内容。因此,水稻-绿肥轮作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由于绿肥的直接经济效益较少,在应用推广上,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不高,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宣传,给予种子补贴,发展绿肥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1、课题来源:“绿肥-水稻化肥减施技术研究”(桂农科2018YM28)由广西农业科学院下达,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承担实施。 2、课题实施背景:充分利用冬闲田轮作绿肥是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南方红壤生态系统健康持续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广西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广西作为南方的双季稻主产区,其绿肥轮作以水稻为主,并兼顾红薯、豆类等经济作物,形成了“早稻-晚稻-绿肥”、“早稻-红薯-绿肥”、“早稻-黄豆-绿肥”等轮作模式。长期早稻-晚稻-绿肥轮作与早稻-晚稻-冬闲相比,绿肥还田不仅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 加速土壤矿化,促进水稻增产,同时降低田间杂草密度,减少早稻期间田间杂草的种类。如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作为紫云英传统种植区,采用绿肥混播、以磷增氮、稻草覆盖等方式,其绿肥鲜草产量约6万kg/hm2,后期水稻化肥减施10%~20%,其“绿肥+超级稻+再生稻”的模式,实现了水稻总产超过1 500kg“吨半粮”的目标。因此,开发水稻绿肥轮作田间管理系统,可以为发展稻区绿肥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清洁稻米的生产。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明确了水稻-绿肥轮作的技术要点,包括绿肥播种技术、绿肥高产栽培技术、绿肥适宜翻压技术、水稻化肥减施技术、水稻田间管理等技术,该系统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提供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水稻-绿肥轮作田间管理系统。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利用本系统,可掌握绿肥播种和田间高产的管理方法、绿肥翻压方式、早稻种植技术,操作便捷,省工省时。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光、水资源丰富,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月平均气温为11~26℃,而年最冷月气温为8~13℃,为苕子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且雨量充沛,冬季降雨量一般为40~280mm,占全年降雨量的4%~14%,有利于绿肥满足怕旱忌渍的生长要求。广西每年有近13万hm2中稻田,100万hm2的双季稻田,水稻收获后,适宜种植绿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绿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和发展动力。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发布了《发展绿肥生产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同年,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在《广西日报》刊登的《让绿肥“红”起来——从广西绿肥生产止跌复活进一步突破瓶颈》一文提到“在冬闲田大力推广绿肥种植,集中解决种子和绿肥高产栽培两大关键问题”。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厅、农业厅、审计厅、统计局联合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暂行办法》,规定耕地土壤改良与培肥经费纳入各县财政预算,投入经费不少于15元/hm2。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发布了《2017年广西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建立绿肥种植核心示范区,补贴标准为3 000元/hm2。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分别发布《2018—2020 年全区绿肥生产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肥生产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了以培肥地力和绿色增产为目标,以多能化应用和提升效益为切入点,以美丽乡村和美化田园为着力点,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为创新点,以新型经营主体和创新发展模式为落脚点的关键内容。因此,水稻-绿肥轮作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由于绿肥的直接经济效益较少,在应用推广上,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不高,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宣传,给予种子补贴,发展绿肥产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