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控纳米粒子在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中的分布、分散,并构建纳米粒子在基体中物理网络结构,大幅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制备的高分子及其共混物复合材料在常温和低温下均具有极高的抗冲击性能(0 °C条件下,其冲击强度达到40 kJ/m2),且抗拉强度高,并兼具抗静电或导电、导热等功能特性。可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排风管道、电器制造以及工程、结构零部件等领域。目前已开发出的高韧复合材料包括聚丙烯类、聚碳酸酯类、聚乳酸类和尼龙类等。
应用领域(含已推广使用情况):正在推广中。
知识产权情况:相关理论研究获2018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二等奖,技术创新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获授权4项。
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技术成熟度:熟化阶段
团队(或成果完成人)简介:王勇教授领导的结构与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团队,围绕增强增韧结构复合材料、导电/导热功能复合材料、环境净化材料等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团队成员由1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及1名工程师,以及超过25位博/硕士研究生组成;主持承担包括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含后续资助),3项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或国际合作项目、6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4项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20余项;近五年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7项,其中9项已获授权。
通过调控纳米粒子在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中的分布、分散,并构建纳米粒子在基体中物理网络结构,大幅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制备的高分子及其共混物复合材料在常温和低温下均具有极高的抗冲击性能(0 °C条件下,其冲击强度达到40 kJ/m2),且抗拉强度高,并兼具抗静电或导电、导热等功能特性。可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排风管道、电器制造以及工程、结构零部件等领域。目前已开发出的高韧复合材料包括聚丙烯类、聚碳酸酯类、聚乳酸类和尼龙类等。
应用领域(含已推广使用情况):正在推广中。
知识产权情况:相关理论研究获2018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二等奖,技术创新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获授权4项。
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技术成熟度:熟化阶段
团队(或成果完成人)简介:王勇教授领导的结构与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团队,围绕增强增韧结构复合材料、导电/导热功能复合材料、环境净化材料等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团队成员由1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及1名工程师,以及超过25位博/硕士研究生组成;主持承担包括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含后续资助),3项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或国际合作项目、6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4项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20余项;近五年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7项,其中9项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