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光临桂林科技成果交易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

创办时间:资料待完善 单位属性:211工程院校 所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相关行业:生物医药,其他电气自动化,金属材料,其他机械

联系人:黄大安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研究机构

  • 广西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西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省级 研发人员:30人
    研究领域:光机电一体化,其他机械,内燃机 研究方向:机电装备,光机电一体化,微电子制造,制造业信息化,动力机械,热能工程
    机构简介: 展开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为:( 1 )机电装备与现代制造技术:研究高速数控多元加工、精密高速加工、精密成形加工、特种加工及超硬材料刀、机械加工动力学及机械可靠性等,围绕特种加工装备、环保节能装备、机械主导产品的优化设计及制造关键技术展开研究。( 2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工程化技术及机电产品开发设计技术等。( 3 )微电子制造技术: 主要围绕微 / 纳米电子封装技术、微电子组装技术展开研究。重点研究:封装工艺中的关键技术,封装可靠性、封装和互连材料、封装器件结构和封装工艺优化,高密度装配工艺及优化、产品可靠性机理与失效分析、整机三维组装可靠性与优化、基于仿生原理的自组装技术、无铅化装配技术, SMT 生产设备研发等。( 4 )数字化创新设计与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围绕数字化创新设计、 CAD /CAE/CAM/SCM/CRM/PDM/ERP 以及生产过程控制等单元技术展开研究,并就甘蔗收获机械智能设计系统知识库的构建,甘蔗收获机械行走仿真和机械创新设计、并行网络优化设计,智能 CAD/CAM ,企业信息化 ERP 和 PDM 的集成开发等共性关键技术展开攻关。( 5 )动力机械与热能工程:展开内燃机节能与排放控制、内燃机工作过程、地源热泵制造与热水工程实施等展开研究。其中地源热泵 - 太阳能复合型节能环保冷热源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微电子制造技术,智能 CAD/CAM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动力机械与热能工程等方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甘蔗收获机械智能设计、装配序列生成的符号技术研究、基于浮力测量的三维实体非接触自动测量及重构方法的研究、电子封装用高聚物的热-机械疲劳损伤研究、面向设计与制造过程集成的公差设计模型和方法、微电子芯片封装中的界面层裂机制及控制方法研究、产品变型设计、产品配置设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液压挖掘机回转与行走驱动器的国产化研发、垃圾环保再生煤生产设备研发、 尿液试验制片机研制、大型自动流化床研制、 激光三维扫描测量方法与装备研发、电子电路敷铜板系列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电子束在模具抛光与强化中的应用与装备研发等应用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研发实力,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实际应用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60人
    研究领域:其他环保和资源,动植物新品培育 研究方向:速生材,珍贵用材料,快速繁育技术,树种改良,工业人工林
    机构简介: 展开
    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是国家林业局1995年3月第一批批准建立的重点开放性实验室之一,由广西大学林学院和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2003年1月认定的第一批“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实验室创建以来,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以及依托单位广西大学、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我区近年来快速发展短周期工业人工林,在造林树种选育、优质苗木生产、营林技术指导和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已逐步成为我国南方速生材树种改良、繁殖、育林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尤其是南方速生材树种的繁育与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中南主要速生材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 1、中南主要速生材和珍贵用材树种遗传改良、转基因和细胞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2、中南主要速生材、珍贵用材树种快速繁育技术研究;3、中南主要速生材、珍贵用材速生丰产育林理论与技术研究。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6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42人,中级职称11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9人,有硕士生导师19人。客座研究员18人。实验室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广西区“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3人。 “十一五”期间,依托于广西大学林学院的林木遗传育种、速生材木材评价2个专业实验室共获立项的科研项目160项,项目经费3330多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8项,厅局级项目55项;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编著或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8篇;获发明专利2项、外观专利2项。为解决林业科研生产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交流合作,在广西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林木遗传育种、速生材木材评价2个专业实验室设立了开放基金100万元,以吸纳社会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到实验室开展科研实验工作。目前已实施开放课题10项,主任基金项目2项,共资助经费70余万元
  • 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11人
    研究领域:其他仪器仪表,其他机械,纳米及超细材料,其他新材料技术 研究方向:低温机械合金,超细粉末,新型功能材料,纳米合金,航空机载设备,传感器
    机构简介: 展开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防项目2项,省部级重大项目22项和一批高水平的企业横向协作项目,纵向科研经费达800多万元;“稀土合金相图及相关系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调压成型精铸法”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稀土-铁-过渡族合金相图及其化合物磁性研究”获广西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8篇,被SCI、EI收录221篇次;有239个合金相的粉末衍射数据被ICDD (国际衍射数据中心) 收编入JCPDS-PDF中,为地方经济贡献经济效益2亿多元。在近净型材料加工研究方面,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与企业密切合作,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国防设施关键部件的加工问题,特别是在航空机载设备结构件的制备方面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目前,本实验室与广西平果铝业公司、玉柴机器股份公司、桂林机床股份公司、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成都航空仪表公司、北京航空仪表公司、景德镇航空锻铸公司、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建立了联合技术中心、产学研中心用低温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超细粉末,研究温度对合金纳米化过程的影响,成功地制备了Al-W、Fe-Al、Fe-Al-Ti和Fe-Al-B等合金纳米粉,对这些纳米合金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了AlW12等新相,并且发现低温机械合金化对含延性组元的混合粉末的纳米合金化过程非常有利;采用化学沉积的方法制备出了Fe-Zn, Fe-Mo-B、Fe-Mo-P、Fe-W-P、Fe-P非晶态薄膜和Fe-W-B晶态薄膜,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了这些合金薄膜在防腐蚀、新型功能材料和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在国际上首先将双探头符合技术正电子湮没辐射Doppler展宽谱应用于研究金属间化合物中3d与3p电子的交互作用,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在系统地研究了合金元素影响金属间化合物中微观缺陷和电子密度规律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合金元素韧化或脆化金属间化合物的正电子寿命判据。
  • 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

    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12人
    研究领域:其他农业牧业,其他医药与医疗 研究方向:克隆技术,微生物,新型酶催化剂,分子定性进化,遗传学,植物抗逆
    机构简介: 展开
    广西大学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9月批准进行重点建设,2001年12月通过验收,2002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主管单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依托单位是广西大学。实验室面积 4000平方米,设备固定资产4040万元人民币,1个中试基地。 实验室定位于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着眼于广西丰富的亚热带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强大的基础研究支撑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开发。在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已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在微生物分子酶学和植物抗逆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实验室总的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和植物遗传工程的重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借鉴和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强调多学科协作和学科交叉,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原始创新研究。通过功能互补方法系统性地克隆和鉴定与 RNA病毒复制和维持有关的 宿主因子、与症状表达有关的宿主靶标,研究 病毒复制的详细过程和引起病害的分子机制, 为建立抗病毒新策略、筛选和合成抗病毒新药物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手段。已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简单、方便、快速和可靠的克隆与病毒的复制和维持有关的宿主因子基因的分子遗传学实验系统,是国内目前唯一有能力进行系统性的病毒宿主因子基因克隆的实验室。以特殊微生物(古细菌或超极端微生物)和未培养微生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目标酶基因的分子克隆、基因表达和分子改性,为研制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酶催化剂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方法。已建立起从分子克隆、基因表达、工业发酵到后提取等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掌握了分子定向进化技术,建立起极端微生物的培养、特性研究及基因克隆的技术平台。从水稻、玉米和番茄中克隆和鉴定与抗病虫、抗旱有关的功能基因并研究其抗性机理,结合转基因技术,获得具有优良抗逆性状和农艺性状的作物新种质。已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基因分离、克隆技术体系和植物基因转化系统 。其中,水稻高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水稻广谱抗性基因和水稻病毒宿主因子基因的克隆已取得明显进展。用表达异源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转基因玉米研究抗旱分子机制的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用 DNA芯片技术研究玉米抗旱分子机制的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84人
    研究领域:动植物新品培育,家畜良种胚胎育种,其他医药与医疗 研究方向:亚热带农业,农林资源,遗传改良,作物抗逆,养分高效利用,微生物
    机构简介: 展开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其前身主要以依托广西大学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的教育部水稻育性发育与抗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方土壤与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以及两校相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组建而成。形成了我国南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最有实力和特色的研究机构。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国家 亚热带 农业的战略需求,主要从事我国 亚热带地区 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评价与利用,以亚热带重要作物、果树、林木与动物等为研究对象,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设农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动物生殖调控与遗传改良、作物育性发育与遗传改良和作物抗逆与养分高效利用等四个研究方向,在资源收集、保护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其重要农艺性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揭示其内在生物学规律,进而对资源进行创新与合理利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由 陈保善 教授担任,副主任由刘耀光研究员担任。实验室目前有固定人员84人,其中专职技术支持和管理人员20人,固定研究人员64人。 实验室拥有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6台(套),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仪器设备220台(套),仪器设备总值达1.6亿元人民币,形成了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和生化分析测试等服务平台。 实验室在水牛体细胞克隆、水牛性别控制和胚胎工程、植物病原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基因工程酶法转化木薯淀粉生产海藻糖和基因工程抗病作物新种质创建的研究方面、野生稻 / 亚热带果树 / 林木和药用植物等资源收集与保育、杂交水稻的育性控制(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杂种不育与亲和、光温敏不育等)的相关基因克隆与分子机理、根系养分高效吸收的机制及其遗传改良等方面,保持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密度培养生产高活力 - 乙酰乙酸脱羧酶、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和抗源挖掘、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稻瘟病模式病害系统的遗传学研究、杀虫植物资源研究及功能成分利用等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1 到第

Copyright © 2017  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桂林经开孵化器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3866号-1

运营商:科易网